avatar

05

4月

恭俭谦约——成由节俭败由奢

诸子论道谈节俭,百家争鸣话成功。

“节俭则昌,淫逸则亡。”墨子关于节俭的名言流传较早,影响也较深。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把“俭”当作道家三宝之一,也是老子的首创。而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则道:“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儒家把“俭”与“温良恭让”并列作为实施仁义、礼节的必要条件。据《韩非子》记载:一次秦穆公问韩非:“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韩非答道:“……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唐代诗人李商隐据此典故写下《咏史》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其诗意是说,纵观历史上明君治国或家人立业,往往成于勤俭、败于奢侈。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从古至今,勤俭节约、谦恭诚信都是持家治国的传统美德。据《史记》载:西汉的汉文帝是“恭俭谦约”的典范。他身居皇帝尊位却与普通人一样节俭;他膳食简单、衣着朴素。一生节俭,从不过分奢靡浪费,并经常告诫文武大臣要珍惜:米千粒,酒一滴;蚕千丝,绢一尺。兴农桑、广积粮,为后来汉武帝征服匈奴、大展鸿图打下丰富物质基础,开拓了百姓安居乐业“文景之治”的好局面,成就了史上“德莫高于汉文”的一段佳话。

拯薄无若敦厚,救奢必于俭约。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依然生活俭朴、反对奢侈、反对铺张浪费。一次他女儿魏国长公主穿一件翠羽绣饰的华丽短袄来见他。宋太祖十分不高兴,训斥她回去改换朴素点的衣衫,还教导他女儿说: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创业难,守成更难,可不得家业而忘了节俭。宋太祖坐的一顶轿子已经十分破旧,皇后认为和至高无上的皇帝极不协调,劝他用黄金装饰一下,可他坚决不允许,并向皇后、公主解释说:朕是一国之主,掌握着全国政权和经济,要把整个皇宫装饰起来都是轻而易举,何况是一顶轿子!但圣人说得好:“让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人供奉一人。”倘若朕带头奢侈必然百姓怨恨,国家败亡!

“奢则不逊,俭则固。”霍光作为汉昭帝最重要的辅政大臣,为汉室的中兴立下卓越功勋。凭借霍光的权势,霍家儿孙权倾朝野,肆意敛财、搜刮民膏、大兴土木、修建亭阁、纸醉金迷、挥霍无度、极尽宴乐奢侈,又目中无人、专横无礼……一书生见之曾预言:“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失道也。天下之害,而又行以逆道。”果不其然,霍光死后,霍家被灭族。留给后人惨痛的教训:“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也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

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子弟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至今世运艰辛而一家之中俭则兴、奢则败。如果后代子孙精神懈怠,不勤不俭,万千家财也会朝夕间倾尽。”曾国藩的这段话不愧为警世箴言!

1935年春,被誉为“德性之光”的弘一法师在惠安净峰寺传经播道期间,每天只喝一大碗稀饭。每吃完饭,他总要用舌头将碗舔过一遍,一粒饭不留,有时还用开水冲入碗里再喝掉,唯恐浪费。他经常教导僧众: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弘一法师静心悟道、节俭诲人、以身作则,成就了一代宗师,令人景仰!

今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严肃整治公款大吃大喝……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公款吃喝被随意浪费的食物相当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方面说,浪费和贪污一样都是犯罪。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一种传统美德,节俭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善良,节俭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因为每人的衣食住行大多来自他人的劳动成果,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同时节俭对于成就人生事业也是关键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无论从立业着眼,还是从立德来讲,节俭并非小事,崇俭、养廉、修德是人生大事!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 本文首发于帝都小强

本文首发链接地址: https://www.xudeqiang.com/847.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