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12月
荀彧:帮曹操谋定霸业的战略家
这个人,不常为人留意。他充满智慧,手上却没有一把鹅毛扇可供上镜;胆识过人,血雨腥风的沙场上又难觅他的踪影;天生一个美男子,却从来不像宋玉、潘安那样将自己的阳刚壮美书写上简帛汗青,此外他还是那样谦退沉稳,简朴本分,不与人争,在三国群英争相辉耀自己在历史星座中的光芒时,他却躲在遥远天幕的尽头,仿佛一颗晦暝的四等星。
他就是荀彧,字文若。至少曹操知道,在自己熠熠烁烁的谋士团里,荀君是最璀璨的一颗,当真是才华丰茂,郁郁葱葱;曹操有所不知的是,就命运而论,荀君又是最背晦的,临终前的荀彧,其心情之郁郁难平,煞是让人叹息不已。“郁郁乎文若”,这个句法上有欠斟酌的句子,于是便成了我对荀君的临时概括。
宋朝洪迈在那本被坊间爆炒为“毛泽东生前最喜爱的书”《容斋随笔》中,曾论及地利之要,略谓古今欲争天下者,必赖地险之利,如战国时“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以是观之,三国时代,“刘备不下山,孙权不出水,”似乎唯独只有“荡平群雄”的曹操长期处于“无险可据”的境地。洪迈先生虽有所不愿(他曾在另一处将曹操说成“汉鬼域”),但仍不得不将原因归结为曹操的德行出众。我们知道曹操戎马半生,扬鞭万里,以四海一统为己任,非如寻常割据之雄,不思进取,只满足于守住自己一方田地。不过话说回来,曹操若没有自己的田地(即让刘备耿耿于怀的所谓“基业”),他的四处征伐若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物质支援,那也是很难想象的。粮草就是一个现实问题,倘深入敌境,自可如兵法所云“因粮于敌”,但别忘了时间是在公元二、三世纪,当时整个世界都在闹灾荒,整个中国都在嗷嗷待哺,以至袁术的部下只能整天靠容易肚子的河蚌充饥,到处都有“人相食”的情况发生,曹操倘粮草不能自给,他的十万大军当真会在十日内不战自溃。曹操当然有自己的后方,一个使他免除后顾之忧的基业。看来,这一基业的牢固与否不在于“得地险之利”,而在于由谁去掌控。
说到帝国的守护神,没有人比荀彧更合适了,事实上多年来曹操已习惯于将大本营,连同受自己挟制的汉献帝,无限信赖地交给荀彧全权掌管。如果荀彧有意专权的话,他所处的尚书令高位倒是非常恰当的(荀彧常因这一官衔而被人称为“荀令君”),后来曹魏政权之所以毁于司马氏之手,起因正在于曹丕讨吴时,一不留神,将看家护院的“尚书令”角色赋予了司马懿。
权力世界从来只有两种人,有人执意于破坏,有人则志在恢复。虽然“破”与“立”的辩证法常被人提到,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往往并无辩证可言,比如暴戾恣睢的董卓,便是有破无立的典型;与荀彧同为曹操谋士的贾诩,也是“破”有余而“立”不足;鼠窜寿春的袁术和坐镇荆州的刘表,“破”力不够却想“立”字当头,其难以成一番大事业,亦属必然。至于天秉“王佐奇才”的荀彧,则又是匡复大师的代表。荀君决计不会对旨在毁坏汉家宫阙的任何行为感兴趣,他的志向在于恢复,尽己所能地恢复。他选择曹操是因为他相信,曹操代表着实现自身道德理想和事业追求的全部力量,只有曹操才有能力翦除播乱江湖的各路诸侯,“收拾旧山河”。也正因此,当绝大多数谋士都如过江之鲫般投奔袁绍时,本身受袁绍极高礼遇的荀彧,反而在袁绍势力最为昌盛之时,决然引去,投奔当时不过区区一东郡太守的曹操。举例来说,这便仿佛扔下了部长级待遇,到一家处级单位里讨一口副处级饭碗。
附带提一下,由于郭嘉也是从袁绍府邸出走的,那么,当袁绍府中两个最具才华的谋士不约而同地投奔了曹操,这便已经预示了日后袁、曹决战的结局。事实上正是这两个谋士的杰出智慧,加上曹操本人的精警果断、机变万方,才左右了官渡之战的成败。──再提一句,向曹操率先提出迁都许昌的著名谋士董昭,最初也曾经在袁绍帐下效劳。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且各具特色,各擅胜场。相比较而言,除了郭嘉和一度号为“谋主”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年长荀彧六岁),最为曹操倚重的,便非荀彧莫属。区别是,郭嘉和荀攸常年不离曹操鞍马左右,随时献计供策,荀彧则始终远离战场烽火,一面治理后方,一边远远地通过传书递简的方式为曹操输送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以形容荀彧的工作风格,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荀彧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不仅父辈皆名震当世,时人号为八龙,众位兄弟亦个个气宇不凡,知名当时。荀彧的风采雅量,大概弱冠时即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彧下了“王佐才”的评价。由于帝王属世袭,若非执意起义造反,若不想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掉脑袋问题,凡人在人间的最大荣耀,便莫过于出将入相了。拜将之威,时人皆以淮阴侯韩信为楷模;入相之荣,则辅佐汉高祖刘邦的留侯张良,不失为一个现成的榜样。在准确评价荀彧的能耐上,何?至少与曹操取得了一致,曹操见了荀彧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此吾之子房也。”子房,正即张良。虽然曹操的话中隐然已有拿帝王自居的嫌疑,但就荀彧而论,他毕竟获得了人臣的最高评价。
儒雅俊美的荀彧,虽小曹操九岁,种种迹象显示,心高气傲的曹操长时期来一直将他视为长友,对他敬重有加。他被曹操委以重任时年仅二十九岁,没过多久,他就以自己处变不惊、智勇双全的才能,挽救了曹操。
那是在曹操最狼狈的时刻。当时曹操初获兖州,又刚刚在对袁术的讨伐中获胜,大功初建,不觉想念起家中的老父兄弟,寻思着将他们接来,共叙天伦之乐。然而正是这一番孝子美意,引来一场家门惨祸,他的合家老小盎徐州牧陶谦新近收罗的一名黄巾降将张?尽数杀害。曹操气懑填胸,立即率领大军,以报仇雪恨之势,杀气腾腾地扑向徐州。孰料祸不单行,他多年旧友陈宫、张邈恰在此时陡然翻脸,联络了西北独狼吕布,欲在曹操背后捅上一刀。由于陈宫、张邈在兖州极有势力,吕布的虎狼之师又勇冠三军,所以短短数天之内,曹操赖以自立的根据地便落入敌手。这一下变起仓促,人鬼难防,在徐州作战的曹操除了对当地百姓犯下屠城血罪外,本来就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的战果,现在又突然面对无家可归的境地,曹操受到打击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何况,就说背叛曹操的张邈吧,那本来竟可算是曹操最知心的朋友,曹操甚至对家属讲过这样的话:若我在外面遇到不测,你们可以投靠张邈,只有张邈是我最可靠的朋友。
家门惨痛继之以祸起萧墙,曹操一时还没弄清楚眼泪该为谁而流,泪眼迷离之际却蓦然发现,留任后方的荀彧已如南天一柱,拔地而起。
负责镇守兖州的荀彧,兵微将寡,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他充分显示了运用有限人力资源的高卓能力,在骤然煮成一锅乱粥的时势面前,荀彧像一个高明的棋士,一瞥之下便洞悉了全部利害:何处宜弃,何处宜保,何人可寻求互助,何人可使之不敢轻举妄动。在借助程昱之力,为曹操先行确保了三座县城之后,一天,豫州刺史郭贡又统帅数万大军兵临城下。郭贡在城下高声叫荀彧答话,约荀彧
当晚赴郭贡营帐一晤。所有人都断言郭贡乃吕布同谋,兵士皆惴惴不安。黄昏过后,星云惨淡,荀彧穿戴齐整,决定出城。协助荀彧留守的曹操心腹爱将夏侯?大惊,”先生乃一州之主,去了一定会有危险,断断不可。“荀彧轻拍着夏侯将军的宽肩,说道:”将军不必介意,郭贡与张邈等人,本来就貌合心不合,他这么快就到我城下,肯定还没来得及与张邈、陈宫、吕布等人勾结上。我估计他是来试我斤两的,我如果怕他,只会促使他倒向张邈,这叫‘’因怒成计‘’。相反,如果我今晚就对他晓以利害,劝他眼光放长远点,则他即使暂时不至于向我投降,至少也能确保中立?quot;“如此”,夏侯?说,“我当率卫兵为先生保驾。”荀彧连连摆手,“我正要让郭贡知道,荀彧纵无一兵一卒,也全无惧色。”众人都知“关云长单刀赴会”,且不说此事并无史料为证,即有此事,则荀彧此番的赴会,外无一将相卫,内无一刃相藏,无疑更见凛然。郭贡当面目睹了荀彧的胆识,怯意大炽,当晚便拔营退去。(插一句,夏侯?后来倒曾被敌人扣留为人质,曹操花了一大笔赎金才把他赎回)。
曹操戎马生涯中有很多重要的关节点,几乎每一个关节点,我们都能看到荀彧的智慧。荀彧的智慧与郭嘉不同处在于:郭嘉更擅长以猎豹般的机敏,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荀彧则更像一位治国大师,统览全局,所提的方案往往周赡完备,切实可行,极具长远的战略眼光。曹操回到兖州后,还没来得及当面对荀彧表示感谢,便先洗耳恭听了荀彧下面一番教诲:“当年汉高祖保关中,光武帝据河内,为君临天下都是先力求深根固本,以便进能够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即使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仍然能够成就大业。将军本以兖州创业,今天虽然有些残坏了,其实仍然不难自保,这便正好像将军的关东与河内,务必先求安定。将军若先分一支兵东击陈宫,陈宫必不敢西顾,我们正好乘这段空闲时间把麦子收了,待到粮草丰足,吕布便可一举而破。破吕布之后,将军再与南面的扬州结好,共讨袁术,届时将军兵临淮、泗河上,大业可传檄而定。倘若将军暂时放下吕布,先去征讨陶谦、袁术,多留兵守备则将军难免兵员不足,少留兵则大家先去保城,无法收麦。吕布必乘虚而入,大肆劫掠,民心难免有变,虽然鄄城和范、卫三县仍然可以保全,其余诸县自将改弦易帜,不复为将军所有了,到那时,将军又何去何从呢?quot;这段被我精简过的陈述,体现出一套完整的战略方案。曹操一一依法施为,不多久就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转眼间已从当年处级地位的东郡太守,上升为俨然可与袁绍分庭抗礼的部长级军事集团。
被曹操由衷地赞许为“略不世出”的荀彧,这时又以自己独具的战略眼光,向曹操奉献了一个更加卓越的建议:打皇帝牌。
需要在这里对皇帝补充几句:苦命的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当时别说无人参拜朝觐,简直就是无人问津。波澜壮阔的黄巾军起义,本身虽以失败告终,却从根本上颠覆了汉家基业。至少从董卓进驻长安开始,汉献帝便基本上不再享有皇帝的威权,这以后不仅“御座的高温”日趋寒冷,流民乃至难民的滋味,皇帝倒没少体验。他终于跌跌撞撞地来到了残破的洛阳,靠一个名叫张杨的老臣子替他拾掇出一间屋子,皇帝才与其说有了一个临朝视政的所在,不如说有了一块遮风蔽雨的栖身之地。皇帝周围不断有粗鄙的军阀进进出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李?还是郭汜、杨奉还是韩暹,似乎都有着随意处置君王的能力。“汉朝大势已去”,这成了当时不少人的共识,诸侯各怀异心,心存篡逆者(如袁术者流)甚至觉得把皇帝废了都属多此一举。
然而汉朝三百多年的基业,本身就是一笔宏大的精神力量,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皇帝,不管多么不成器,不管政权多么飘摇,只要一天不倒,其潜在的精神号召力,仍可能是不可估量的。与荀彧差不多同时看到皇帝还有废物利用价值的,还有袁绍的著名谋士沮授。
只是,观察袁绍可笑的为人,我觉得简直不妨归纳出一个“袁绍定律”:一个建议,只要同时具备远大和切实可行的特点,便必不采纳。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而当荀彧向曹操提出同样的建议时,“徘徊蹊路侧”的曹操可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捷足先登,“先占要路津”,在自己尚无暇从战场上脱身之际,让部将曹洪统率一支兵马,急赴洛阳护驾。
说荀彧“打皇帝牌”,荀君估计不会高兴,因为他的本意并非将皇帝看成一副牌。他确实从心底里认为,曹操在道义上也应该维护汉室江山,他当年投奔曹操与此时劝曹操迎奉天子,思维上本是一脉相连的。只是,由于这一建议本身也极具谋略价值,再联系曹操本人日后对待皇帝的态度,我们才感觉出其中“打牌”的意味。
即使仅从谋略的角度考察,“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也算得曹操平生最重要的决定。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从此也有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借口。当反抗曹操常被等同于对抗朝廷时,泛泛诸侯常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凉意。曹操是打皇帝牌的高手,当他需要暂时安抚某人,使自己不至于在出军时遭到背后偷袭,他一般只需假借皇帝名义,分封他一个官衔就能把对手稳住。皇帝“当其无,有有之用”,自此以后,曹操的用兵便愈加游刃有余了。
起初,袁绍大军向曹操开拔过来时,考虑到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一度显得信心不足。那时郭嘉慷慨陈辞,向曹操提出了“公有十胜,绍有十败”。以我看来这段“十胜十败”不仅内在逻辑性不强,(钱锺书先生曾指摘过的“词肥义瘠”之弊),也不符合郭奉孝以直觉见长的思维风格。我认为这样的话出自荀彧倒是比较容易解释的,何况,史料里也确有记载。当然不是大而无当的“十胜十败? quot:而是更具针对性的”四胜四败“(分别为”度胜、谋胜、武胜和德胜“)。由于荀彧在袁府多年,亲兄弟也在袁绍处效力,所以他对袁绍及其手下众谋士武将的判断,甚至较郭嘉更准确,更神奇。在与”臭嘴“孔融的一次辩论中,荀彧不仅一一指出了袁绍手下众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局限,更对他们日后的结局──应该说下场──做了精准的预言。唉,”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我们相信陈寿的记述,则荀彧在这里简直显示出一种超级巫师的才能:所有经他评点过的人物,一个也没有摆脱他预先为之设计的结局。
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已有半年,曹军粮草堪堪不济,形势日见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胆怯。曹操每当心绪不宁,计策未定之时,便有给荀彧写信的习惯。远在许昌的荀彧见曹操信中流露出回军退守的意思,火速修书一封,遣快马送与曹操,竭力表示反对。因自己不在前线,不谙具体地势,所以荀彧的回信中并无一计一策,但他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时机。荀彧坚信,目前正值曹袁实力消长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有困难,只要坚持,再坚持十天半月,必然会出现决定全局的可贵战机。实力对比已不重要了,现在是双方主帅比拚智力的重要关头,智高一筹者,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曹操再次听从了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觅得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击败袁绍。
荀彧除了出众的管理才能,卓越的大局观,在识拔人才上,也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谋士,都由荀彧举荐而来,包括郭嘉、钟繇、司马懿。荀彧赖以威服众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为官不贪,一心为公,散尽家财。不仅曹操对他充满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对他崇敬有加。后来曾被曹丕称颂为”一代伟人“的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摘引曹操致荀彧的书信,我以为是颇有兴味的。曹操赏罚分明,极少贪功,战事一了,常会在庆功宴上作一番点评,将分属于各位谋士武将的功劳,一一指出,此乃”荡寇将军张辽之功也“,”此乃贾诩之功“,”此乃钟繇之功也“,不一而足。下面这段话,最能概括曹操对荀彧的评价:”侍中守尚书令荀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之功也?quot;荀彧的功绩既如此远超群英,曹操也许竟觉得自己不配加以封赏,所以往往通过向皇帝请示的方式,再以皇帝的名义予以颁赏。曹操亲自执笔,写了一封又一封《请封荀彧表》文。由于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曹操又总觉得“前所赏录,未副?巍巍之勋”,隔不多久又会要求皇帝重新“评议”,增加赏赐。每当荀彧有所推辞,曹操必写信劝慰,言词恳切至极。由于荀彧每次必推辞三次以上,所以曹操的劝慰信也就一封没少写。信中曹操常不惮烦琐,一件又一件地将荀彧的功劳细细罗列。“你为我贡献的谋略何止百数,而我只不过对皇上提了其中区区两件,你都要向古人学风格,一味拒绝,你不是存心要我难堪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更何况剽窃他人的奇谋呢?请先生千万不要再推辞,不然,曹某真成小人了。”拒绝封赏,在中国古代(部分也包括现代)常常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当不得真。但荀彧大概是一个例外,当曹操欲表封荀彧为三公时,荀彧直到第十次拒绝,才使曹操不再坚持。
没法读到荀彧致曹操的信,颇让人遗憾。临死前,据说荀彧将自己的所有书简均付之一炬,“奇策密谋”遂“不得尽闻也”,我相信这也是中国谋略文化的一大损失。荀彧似乎是在一种极为压抑、苦闷的心情下,郁郁而终的。当时曹操权力鼎盛,睥睨四方,“固一世之雄也,”在谋士董昭的建议下,遂萌生了“进爵国公”的想法。所有人都认为曹操“九锡备物”乃当之无愧之事,只有荀彧坚决反对曹操进爵国公。
荀彧真会是曹操杀死的吗?有一种来源可疑的传说:曹操曾托人送给荀彧一只食品盒,打开后空无一物,荀彧立刻明白了对方的用意,遂服毒自尽。当然权威的说法(陈寿)也颇为笼统含混,说荀彧五十岁时“以忧薨”,时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荀彧当时的忧容忧貌我们无法揣知,相反,他的笑容我们倒见到一回。在征讨孙权之时,曹操向汉献帝请求,让荀彧参与劳军。在魏文帝曹丕后来的追忆中,路上他曾与尚书令荀彧谈书论剑,由于曹丕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射术和摔跤术,把荀彧逗乐了。──不久,也许三天,也许十天,荀彧神秘去世。
一年前,即建安十五年末,曹操写过一篇自传体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讨论它不是本章的义务,但这里有必要指出一点,曹操的自传里不时流露出一种遭到他人冤曲的愤懑,反复强调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评价。由于此前曹操对荀彧的态度堪为楷模,他甚至将两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谦称为同事关系,对荀彧的抬举、揄扬可谓不遗余力。作为投桃报李,曹操难免会想,荀君你身为尚书令,却不思有所报答,是否也有点不够意思?我们知道,提议曹操为魏公,荀彧本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原轮不到董昭出面。
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曹操终究没有用自己的强力废除汉朝,终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隐隐中是否慑于荀君来自黄泉之下的逼视呢?
将曹操与荀彧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相信肯定会比《曹操与杨修》更耐人寻味一些。
但这个故事是写不了的,两人机心博大,城府深沉,既彼此敬重,交互为用,又互相设防,大异其趣。一“破”字当头,一“立”字为先,致使朋友间的无上佳话,陡转为君臣间的极端猜忌,遂使史籍中一时布满无穷的嗟叹和疑团。
——————————————————————————————
我们知道,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各有所长,缺一不可。如果从中我们选择最重要的一人,答案不是郭嘉,应该是荀彧。
让我们回想当初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的时候。先有叔侄二人来投,一个是荀彧,一个是其侄荀攸。曹操与荀彧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除此之外,荀彧又推荐了程昱,程昱又推荐了郭嘉,郭嘉又推荐了刘晔,刘晔又推荐了满宠,吕虔。满宠、吕虔共荐一人,毛玠。单从人才举荐这一点看,荀彧就为曹操的霸业立了头等大功。除此之外,荀彧举荐的人才还有钟繇。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如果不是这些人,就没有曹操的未来。曹操不过是又一个吕布、刘表而已。
这些人,最关键的是大部分来自曹操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袁绍。曹操能战胜袁绍,主要就是靠这些人的辅佐。得到这些人,曹操可以说是中了头奖。就好像你竞争对手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来为你效命,你的竞争对手离死期也不远了。反之,没有这些人,曹操就很可能被袁绍消灭。
荀彧、郭嘉他们的最大贡献,是孙子兵法的那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袁绍霸占北方的时候,曹操还是东郡的奋武将军。袁绍大兵一来,曹操的一半人才都吓得要投降,曹操自己都吓得睡不着觉,是荀彧和郭嘉认真分析的两人的优劣,为曹操吃了定心丸。荀彧说曹操有四胜: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怯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荀彧接着说,袁绍是无用之人,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兼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荀彧一席话,大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气概。荀彧正象是赤壁之前的鲁肃与周瑜,坚定地为其主公打气。而事实上,许攸反叛投曹,田丰强谏被杀,颜良、文丑阵前被杀,一一符合了荀彧的预测。
特别是曹操在官渡前线最困难的时候,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有心放欲官渡退回许昌,于是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写信告诉曹操,如今袁绍全力以赴与我们对决。如果我们抵抗不住,一定在长期内被袁绍控制。袁绍军队虽众,却是不能用的。曹公以您的神武明哲,应该是战无不胜的。虽然我们人数少,但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相争的境界。现在只要我们画地而守,扼住袁绍的喉咙使其不能进,形势就会发生变化。现在是用奇(谋略)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到书信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才有了决定曹操命运的经典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后,因军粮稀缺,曹操准备停止对袁绍残部的斗争,回军南下讨伐刘表。荀彧分析利弊,劝曹操一鼓作气,剩勇追穷寇,彻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曹操依其计而行,经过几次战役,于建安九年(204年)攻下袁绍的老巢邺城。
一荐人才,二破袁绍,这是荀彧为曹操立下的二件大功,但只是荀彧贡献的一小部分。如果说谁是三国演义中超过诸葛亮的战略家,那么荀彧当之无愧。曹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荀彧在规划和实施的。
在曹操面对董卓、袁绍、吕布、张绣、刘表、刘备、孙权等诸多敌人,无所适从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逐一解决。稍有不慎,满盘皆输。此时就需要有战略头脑,全局意识,从容应对,险中取胜。荀彧似乎就是那个奕棋的高手。
最早在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都长安的时候,曹操对斗争的前景疑惑不置。荀彧为曹操分析了董卓集团的致命弱点,指出他”必以乱终“,劝曹操全力经营东方。第二年四月,董卓果然被王允、吕布杀死,以他为首的关中军事集团分崩离析。而曹操通过破青州黄巾军,收编其余众30万,又获任充州牧,力量大大增强。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准备起兵去打徐州。荀彧入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正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操曰:“今岁荒乏粮,军士坐守于此,终非良策。”彧曰:“不如东略陈地,使军就食汝南、颍川。黄巾余党何仪、黄劭等,劫掠州郡,多有金帛粮食。此等贼徒又容易破,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之事也。”
在袁绍、吕布之间,荀彧建议:“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在袁术、张绣之间,荀彧建议不要继续追赶袁术,应暂回许都,将来春麦熟,军粮足备,方可图之。操踌躇未决。忽闻报张绣依托刘表,复肆猖獗;南阳、江陵诸县复反。操乃驰书与孙策,令其跨江布阵,以为刘表疑兵,使不敢妄动。自己即日班师,别议征张绣之事。
在袁绍、刘表之间,曹操劝说刘表投降未果,便欲兴兵问罪。荀彧谏曰:“袁绍未平,刘备未灭,而欲用兵江汉,是犹舍心腹而顾手足也。可先灭袁绍,后灭刘备,江汉可一扫而平矣。
在吕布和张组绣之间,荀彧建议主:吕布无谋之辈,见利必喜。明公可遣使往徐州,加官赐赏,令与玄德解和。布喜,则不思远图矣。然后,我们可以放心攻打张绣了。
曹操战胜袁绍后,复聚众谋士商议,欲南征刘表。荀彧曰:”大军方北征而回,未可复动。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带说孙权,早为后文伏线。操从之,遂分兵屯田,以候调用。
曹操准备再次南征荆州的时候。荀彧谏曰:”天寒未可用兵,姑待春暖,方可长驱大进。“操从之,乃引漳河之水作一池,名玄武池,于内教练水军,准备南征。
在曹操战胜袁绍后,荀彧在建安十三年(205年)曹军征刘表前夕,提出”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依其计而行,结果南征势如破竹,逼使刘琼在荆州投降,取得了赤壁之役前哨战的胜利。
在郭嘉随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荀彧留守后方,为曹操看家守业。当初吕布袭击曹操后方的时候,荀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一面”勒兵设备“,一面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悖火速率兵救援。恰在此时,豫州刺吏郭贡率众数万来至哪城,求见荀彧。由于郭贡态度不明朗,可能倾向叛军,众人建议荀彧不要冒险与郭贡见面。荀彧思谋郭贡与叛军关系不深,不见得贸然参与反叛;如果折冲得宜,就可能阻止他与叛军合流,至少也可使其中立。于是他毅然出城会见郭贡,晓以利害,使郭贡引军退走,哪城之围缓解。与此同时,他还同程煜谋议,让程游说范、东阿守将拒绝倒向叛军。由于哪、范、东阿三城联手共拒叛军,为曹操保住了后方基地,从而使曹操从容回军,在淮阳将吕布赶向东方。此一事件,凸现了荀彧临危不惧,处置有方的大智大勇。
在曹操征战张绣失利的时候,荀彧在后方密切关注前方动态,差人提醒曹操要堤防刘表袭击。
不仅如此,曹操的王牌,秘密武器汉献帝,也是荀彧建议曹操获取的。当时曹操手下很多人都反对,荀彧劝曹操说: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编素,而天下归心迎汉帝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不久,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通过”挟天子而令诸侯“,很快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化势力集团。荀也因此被封为万岁亭侯,并担任尚书令。
荀彧的智慧与郭嘉不同处在于:郭嘉更擅长以猎豹般的机敏,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荀彧则更像一位治国大师,统览全局,所提的方案往往周赡完备,切实可行,极具长远的战略眼光。郭嘉和荀攸常年不离曹操鞍马左右,随时献计供策,荀彧则始终远离战场烽火,一面治理后方,一边远远地通过传书递简的方式为曹操输送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不过,以荀彧的智慧,在战场上丝毫不让郭嘉。曹操准备攻打刘备、吕布的时候,荀彧献了一个” 二虎竞食“之计。让曹操实授备为徐州牧,并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这一计被刘备看破后,荀彧又出了一个”驱虎吞狼“之计,让曹操挑拨袁术和刘备相杀,此时吕布必生异心。后来,吕布果然借机和刘备打了起来,并取了刘备的徐州。
荀彧除了参与重要的军事谋划外,在其他方面也多有建树。其他小的建议:
*夏侯惇证讨刘备,荀彧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 夏侯惇后来在博望坡被烧得是伤亡。
*劝曹操不要杀死西蜀的来使张松
*反对重新设置九州
*劝曹操杀掉刘备,曹操未实施
*劝曹操不要杀死京兆脂习伏
*建议曹操不给关羽立功的机会,让关羽。
*提出”隆礼兴学”的建议。
除了显赫之功,荀彧赖以威服众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为官不贪,一心为公,散尽家财。不仅曹操对他充满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对他崇敬有加。后来曾被曹丕称颂为”一代伟人“的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由于功勋卓著,建安八年荀彧被封为万岁亭侯,曹操还主动与他家联姻,将女儿嫁给了他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增他封邑千户,还打算委以三公的重任,但荀攸多次拒绝。曹操不断写信给荀彧,说你立的功太多了,你给个面子吧,不要再拒绝了。
当曹操想当魏公的时候,遭到了荀彧的拒绝。这使曹操恼羞成怒,下令毒死了荀彧。虽然对于荀彧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荀彧在维护汉朝的尊严。他一手成就了曹操的成功,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荀彧有人会读成荀或,甚至在三国演义里并不是显得那么突出。然而,曹操的成功,有一半是贡献是荀彧的。一是举荐大量骨干人才,二是提出奉迎汉献帝,三是给曹操战胜最大竞争对手的袁绍的勇气和计策,三是无论曹操在哪里,都为他牢守许昌,让曹操放心在前线厮杀。四是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为曹操分析局势,厘清利弊,认识敌我,纵横捭阖,不出昏招,逐步做强做大,统一北方,成为霸主。
荀彧集张良与萧何于一身,会政治家与战略家于一体。他不是简单的像谋士郭嘉出谋划策,也不是一般像周瑜一样精通兵法,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他是真正的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 本文首发于帝都小强
本文首发链接地址: https://www.xudeqiang.com/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