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12月
曾国藩的富贵功名观念和人生态度
下面是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纪鸿的家书,信中现身说法,说导儿子修德明理,勤俭持家。教育方式,以循循善诱、现身说法为主,未见半字训导喝斥,可见曾国藩教育方法也很高明。而且曾国藩看穿富贵功名,说导儿子不要为功名富贵而误入歧途,贻误终身。富贵有命,半由人力,半由天命,不可强求。唯修德,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①,可以处约②,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③,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人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④。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⑤,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人德之基也。①乐:丰乐。
②约:俭约。
③服官:作官。
④高曾祖考:考是死去的父亲,高曾祖考即已去世的高祖父、曾祖父。
⑤居敬:宋代理学家主张的一种注重内心省察的道德修养方法。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弟函中说:“功名富贵,悉由天定,丝毫不能自主。”因而反复劝诫各位弟弟:“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他在信中还说:科名这东西误人终身多矣,自己幸而早得功名,未受其害,不然,陷进去,最终成为无学无用之人。他在信中叮咛弟弟们:“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人生的意义决不在于科名仕宦,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的致弟书中说:“如以此(科名仕宦)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因此,要将科名富贵看透。“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曾国藩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他跟自己的弟弟们如此谈科名与人生,并不是阻止他们进取,而是他觉悟到:科名里面,有许多虚假误人的东西,又有许多机缘巧合的因素,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应大于科名仕宦,因而希望自己的弟弟发愤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个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人。
曾国藩总是力图用自己的人生观改造弟弟们,从这里我们就可看出端倪了。他的这种人生观,对指导和改造我们及我们的下代,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清人朱克敬的《瞑庵杂识》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曾文正公尝语吴敏树、郭嵩寿曰:“我身后碑铭,必属两君。他任捃饰,铭辞结句,吾自有之。曰: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这“不信书,信运气”之言,是有感而发的。曾国藩平日说过“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称最钝拙”之类的话,虽是谦语,但他的天分确实算不上超等。秀才考了七次,会试考了三次,也只取在三甲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然而他却异常幸运地点了翰林,而且在翰林院大考中连连得捷。试想,假如他不是早得功名,而是被陷在百无用处的八股时艺中挣扎几年,那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了陋儒,哪有出头之日?又假如他中了进士之后,不是侥幸进了翰林,只是作为短资历、无背景的小京官或外官,靠心血浇灌的政绩来博取拔用,又哪能在短短数年间,凭考试晋升高位,当风云际会之时,以正二品的在籍侍郎身份来组织湘军、号召群伦呢?这中间确实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不信书,信运气”,决非虚言。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 本文首发于帝都小强
本文首发链接地址: https://www.xudeqiang.com/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