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10月
郎咸平:中国经济是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
素有“郎监管”之称的香港中文大学首席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前日出席“交通银行百年庆典广州分行启动仪式”时语出惊人,观点十分尖锐。郎咸平认为,当前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并非经济过热导致,而是源于“二元经济”环境下,国际金融炒家的推波助澜使然。
中国经济过冷过热同时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流动性过剩、经济出现过热、通胀加重……这些是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普通民众都对中国经济现状所达成的共识。然而,经济真的整体过热了吗?流动性真的过剩了吗?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真的是“对症下药”吗?郎咸平连珠炮般地提出了上述问题,而他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当前中国经济既不过热,也不过冷,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郎咸平解释说,所谓“二元经济”,就是部分部门过热,而部分经济体却因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而过冷。具体来说,过热的就是这么多年来地方政府推动的以GDP为主的理念之下的行业、企业和部门。
郎咸平认为,“二元”之下,政府仍然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上给以收紧,将会导致银行从过冷的民营制造业中抽回资金,投给过热的行业或给地方政府搞基建,得不到资金支持又生存艰难的民营企业家由于投资营商环境的极度恶化,也将资金从实业中抽回,转而炒楼、炒股;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也从过冷产业中抽出资金投往过热的行业如房地产,种种因素导致资金的逆流转,从最需要资金的过冷行业转向过热行业,最终的结果便是“宏观政策越调控,冷的越冷,热的越热”。
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盯紧中国市场,通过期货大幅拉高原油、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继而再将高涨的价格转嫁给中国市场的行为,更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面对全球性的通胀,中国亦无法“独善其身”。
一半GDP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郎咸平解释说,中国这些年非常成功的经济增长中有一半的GDP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消费只占到了35%。这样的消费基础让企业只能将目光瞄向境外市场,出口急剧增加让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刷新纪录,而汇率的累积则让欧美利用各种贸易手段压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加剧通胀,国家为调控通胀就出台紧缩政策,却不断打击到过冷行业,过冷行业无利可图便转向股市楼市,最终加剧泡沫。
重利率的宏观调控属“大凉”
针对当前的诸多经济问题,郎咸平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而非“一刀切”的“大凉”治疗。
“若让我做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中医原理。中国经济就像得了肝炎,所谓肝炎的炎字是两个火,如果这个病人体制不好,你用大凉的方法治说不定病更重,这时候更应该温补。目前一刀切的方式,只注重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调控就是大凉,你如何让大凉更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那就是要先利用温补,将过热和过冷的行业区别对待,过热的加以限制,过凉的从政策上予以支持,这才是合适的办法。”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二元经济,而且是三七开的二元经济,我国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每一年GDP以10%的成长率增长的原因,就是二元经济的过热部门推动的,因此我们GDP的组成是非常扭曲的,超过一半都是固定资产,消费不到35%。因此,逼迫大量的出口,因此逼迫大量的积累外汇,因此人民币升值厉害。这个汇率的上升,打击到了二元经济过冷的部门,尤其是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
一个意义及其重大的新《劳动合同法》仓促推出,造成双输,又增加了压力,使得二元经济的过冷环节更冷。
宏观调控的错误,又打击了二元经济里面民营企业。在这个打击之下,会使得二元经济的资金流向由过冷的部门转向过热部门,使过热部门更热,过冷部门更冷,造成宏观调控失败。通货膨胀除了二元经济过热部门通胀以外,过冷部门也一样膨胀,再加上金融超限战,国际大宗物资价格不再是供求决定,而是国际炒家决定,现在这些物资进口到中国,是二元经济结构扭曲在一起,极难克服。
二元经济过热部门有膨胀,过冷部门,以猪肉为例一样膨胀,再加上今天的国际金融炒家操纵大宗物资的定价权,供求和需求没有用了,所以使得国际金融价格打涨,这几个力量使得通货膨胀严重。国际通货膨胀所显示的意义,使得我们走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超限战的时代,而我国的人才是不足的,在这个金融超限战之下,我举例来说,透过建行的改制,他们轻轻松松席卷了1300亿元,同时席卷了每一个支行20%的股权。
为什么我们制造业衰退?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国际产业链是错误的,我们在整个六加一产业里面只做了“一”,而没有做“六”,但是“六”创造了90%的价值,“一”只是创造了10%的价值,而现在我们越生产,美国越富裕,而且是九倍的富裕。我们的制造业怎么办?不能以过去的劳动密集为主要思考,因为整个产业链里面劳动成本已经不重要,那么你要怎么做?你必须从一进入到六的整合。所以短期之下,你要确保投资风险的降低,确保现金流的上升,中长期之下,要从一走到六,这才是我理解的产业升级,而品牌效应,只是产业链高效整合的必然结果。
今天的企业家难做,不仅进入到金融超限战,同时还有产业链的战争,这两个战争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产业链定位错误,价值本来就很低,因此就特别经不起风吹草动,我前面讲的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会使得产业链定位错误突然一起的爆发,使得我们出现了躲避百分之二三十的企业。
中国经济不是过热,而是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过热的是对GDP有促进作用的行业、地方政府想极力推动的行业,如楼市。过冷的是民营制造业。
其实我们过去对于我们经济的理解都是错的,中国经济根本不是过热,也不是所说的过冷,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
我们以大家熟悉的GDP为例,这是非常畸形的GDP,和欧美相比非常奇怪的。我们以日本为例,他们的GDP组成是以消费为主的,为什么以消费为主?我想喝矿泉水就生产矿泉水,我穿衣服你生产衣服,这就很正常,因此他们GDP当中消费的比重是70%,而我们不是,我们的消费只有别人的一半,只有35%。那么我们的GDP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告诉各位的,二元经济当中过热的基础建设工程拉动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GDP几乎超过一半都是你们看到的高楼大厦、桥梁高架等等,叫做固定资产投资,而消费只有35%,因此我们是一个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这就使我们浙江的做出口的企业要转内销更困难,因为我们国内的消费太少。
出口过多,使得我国出口减掉进口的贸易顺差惊人,而日本,他已经够惊人了,他们的比例占到了4.5%,我们更可怕,我们几乎是日本的两倍。大家知不知道造成深入结果?那就是外汇大量的积累,2007年12月突破1.5万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过几天可能就达到2万亿,这一切都是流血的出口创造的必定积累的美元外汇。
这个新《劳动合同法》的推出,配合上面的汇率的上升,进一步打击了二元经济里面过冷民营企业部门,更不想干了。
但现在的宏观调控问题非常严重,那就是跟随着汇率上升,新《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后,宏观调控对于二元经济的打击是不可想象的。宏观调控什么意思?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问题不是这样的。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宏观调控的推出将透过三个管道,使得我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第一管道,那就是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银行从民营企业部门大量收回流动资金,然后打给过热的部门,比如地方政府,去搞开发去,去修桥铺路。这就是4年宏观调控下来,我国的信贷规模增长率和广义货币增长率依然维持在16%到18%的水平,而没有因为宏观调控下降。这是第一个管道无可避免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因此使得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个管道,那就是在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江浙、广东的企业家更做不下去了,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他们也不想干了,把很多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抽出来,从过冷的部门拿出,打到过热的部门,去炒楼、炒股。这个行为使得过冷的部门更缺资金,过热的部门资金更多,所以更热。
第三个管道,简称海尔现象,就是原先在过冷的部门做家电制造的工厂做不下去了,因为萧条,因此从过冷的部门拿出大量的资金到过热部门自己做开发商,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第三个管道也同样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流到过热的部门。
第一个管道通过银行,第二、三管道是企业家自己的行为,这三个管道都不可避免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所以过冷的部门更冷,更热的部门更热,而使得的4年宏观调控失败,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股市、楼市的泡沫,就是敲响了制造业的警钟,回光返照。所以今年的股价、楼价的下跌,你不感到忧心忡忡吗?因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危机。
最近党中央的领导到江浙、到广东视察,我个人非常认可,因为我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的下基层,去了解我国制造业出了什么问题,不要简单的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因为我国经济太复杂,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
陆新之采访郎咸平教授2008.9.12.
陆新之:奥运会之前,你在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说,股市肯定不会有奥运行情。现在看来是这样的。奥运会之后,A股市场继续下跌,你怎么看呢?
郎咸平:奥运会本身对中国经济不会有带动,为什么?中国经济有中国经济自己的规律。举个例子来讲,股票市场为什么当初我那么说,因为股票市场所象征的是未来企业盈利的状况,我们企业这么样倒闭,你股票市场有什么理由去涨,以它的规律必定是要跌。那再往回看,2006年、2007年开始,我国制造业已经慢慢进入箫条期了,而那个时候正巧也就是股市、楼市大涨的原因。因此说经济一路下滑并不是因为奥运结束,什么奥运后经济怎么怎么,不是的,不关奥运会的事,经济下滑的原因在奥运会之前的两三年就已经开始,所以没有奥运经济的问题,而是只有一个经济的问题。
陆新之:你说是中国经济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但是现在,我们感觉到的好像是全世界的经济都下滑,增速下滑或者是什么经济箫条。这是不是也和外界因素对中国的影响有关?
郎咸平:那是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手气不好什么都碰到了,外界因素碰到了,我们自己的错误也碰到了,都碰到了一起。
陆新之:也有不少外国人倒都说中国的好话,像日本《福布斯》月刊就说这个北京奥运会经济效果会促进中国向消费大国转变,还有很多中国公司,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奥运会打出它在国际上的名声等等。
郎咸平:我给你一个数据,在我们国民生产报告中,消费只占GDP的35%,而西方各国呢,是占70%,我们的消费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我们的消费是这些国家的一半,所以消费对于改善经济的作用短期看不到。
陆新之:为什么数字这么低呢?
郎咸平: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比如说医保的问题怎么解决,住房的问题、上学的问题,你都解决不了,所以老百姓不敢消费,这个才是本质的问题。
陆新之:你觉得,拉动中国经济的还是那些大型项目,以及制造业?
郎咸平:当然是。工业制造业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的制造业是逐渐萧条,而且大量倒闭。
“我想上春晚取代赵本山”
陆新之:所以你最近又发出警示,看来你对中国经济感到悲观,我记得上次有媒体让你预测一下2009年,你告诉他以后不预测了。
郎咸平:对,因为大家对我说郎教授预估一下2009年吧,我就说我不敢预估了,我也不想再预估了,算了我也不想干这个教授了,去当明星吧。人生的目标过去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不想了,现在就想上“春晚”取代赵本山。希望赵本山不要生气啊。
陆新之:说回股市吧,那现在中国股市这么低迷,有人说是国际热钱进出操纵导致的,你怎么看?
郎咸平:那倒不是,因为中国跟越南不一样,越南的经济体比例小得多,所以热钱震动这个现象是存在的,这个问题不只说是外资抄底的问题,更严重的现象是,还有很多制造业的资金进入了股市,那么就不务正业了,就是把应该做制造的做投资了,跑去炒股、炒楼,这个现象也叫做回光返照。像是中国今年为什么那么多制造业会倒闭,原因就是从去年、前年开始,这种现象已经出来了,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促成股市泡沫的现象。因此中国股市低迷不是那么简单的、单一的现象,是非常复杂的。
陆新之:那该作何选择呢?
郎咸平:我不是跟你讲了吗,我要上春晚。我不敢谈这个题目了,越谈越可怕了“我要让政府理解它救市是应该的”
陆新之:现在股市低迷,政府能不能出手救市?
郎咸平:总有人说,如果这是一个真正的自由化的市场经济运作的话,你是不该讲救市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我们想想,今天的国际通货膨胀是谁造成的?是市场吗?是供需吗?我告诉你是国际金融炒家所造成的,它操纵市场,你说这个时候该不该管?你说这个叫自由化经济吗?叫市场化经济吗?根本不是,到了2008年之后,我们发现很多现象的发生包括铁矿石价格的上升,大众物资,包括农产品,石油价的上升都是国际金融炒家在操纵的,所以根本就不是市场化行为,政府凭什么不能管,如果不管的话是我们遭殃,老百姓遭殃。
陆新之:我记得你一直是这个态度,政府不能给所谓的市场化绑住手脚画地为牢。
郎咸平: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由市场供给跟需求所决定的,比如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那可以你不要干涉。可是问题是石油也好、农产品也好、铁矿砂也好,基本上就是供需平衡或者是小小的供过于求,价格应该是稳定、偏软才对。可是为什么涨得这么大,比如说大米价格国际市场是我们的5倍。石油价格供需平衡情况之下,能够从70多块飙到147块,又跌回115块。为什么?因为金融炒家的操作,它根本就不是市场行为。
陆新之:供求关系其实这两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郎咸平:对,我们在过去课本里面学的供给跟需求决定价格,实际上都不是,都是被人为操纵、炒家操纵,那你怎么能不管呢?不管老百姓就要吃亏的。
陆新之:就你了解的这方面的信息,现在政府要救市吗?
郎咸平:我自己认为当然要救市,当然我不是政府,我只是个小教授而已,但是从三月份开始,我就在广州发言,我不断地呼吁政府救市场,目的就是让政府理解它救市是应该的,因为这是政府对老百姓的信托责任,老百姓赚钱有什么不对?
而且我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里面就反复讲过了,今天是一个工商链条的时代,环环相扣,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股票市场走到今天跌了2000多点,好吗?老百姓赔了这么多钱,你有没有想到后果有多严重?环环相扣的后果,他开始不想消费,减少消费。
陆新之:本来消费欲望就低。
郎咸平:他现在更不想消费了,影响到我们的GDP增长,下一步是什么呢?各界的实业都受到影响,这个萧条的骨牌效应你要不要应付呢?所以今天政府要学习美国什么呢?美国设立防火墙把这个可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给斩断。
学习美国“救市”好榜样陆新之:美国两大房地产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贷美实行国有化的新闻搞得全世界都不得安生。这就是美国式救市吧。
郎咸平:对的。这个救是应该的。
陆新之:如果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美国政府不能破坏自由市场精神,死活不救,哪怕是看着这两家公司风干,等市场自行来消化。
郎咸平: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两房”作为政府发起机构,其债务享有不成文的政府担保,深受市场欢迎,买卖活跃,外国政府及大财机构、银行、保险公司、退休基金都持有两者的债券,所以美国政府不可能坐视这等债券出事而不理。否则,对于美国的社会经济会造成连锁打击。到时候美国受不了的。
陆新之:你还是主张,政府要积极干预应变。
郎咸平:我这么说吧,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工商链条时代,各个行业和不同领域之间,是通过金融和资本存在紧密联系的。因此,没有哪个负责任的政府,会坐视风险一直蔓延开去。
陆新之:我在美国,也看到一些衰落的大城市的住宅价格暴跌,所谓的一美元或者几十美元售房,就是指这些城市还拖欠着大量银行贷款的物业。物业价格大跌,和这个城市的价值大幅下降、经济大滑坡是伴生的。
郎咸平:是的。没有办法的。房地产市场和社会关系联系是很紧密的。美国政府一定要救,这个没有什么好挑剔的。
陆新之:但是你觉得救市的这个方面可以仿照美国吗?学习美国吗?
郎咸平:那当然了,人家的方式比较先进嘛。
陆新之:真的就是拿出几千亿来注资?
郎咸平:那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市场是政府精心培育出来的陆新之:我想,大众会比较欢迎你的救市论,但是估计不少专家会反对。
郎咸平:我这么说吧,就是我们很多国内的学者,对于所谓的政府救市行为本身的经济意义是不懂的,我们总是幻想说什么叫做市场呢?政府退出就是市场,因此政府救市就是干涉市场化,干涉市场运作,其实完全搞错了。不是说政府退出之后就有市场,不是的。
市场要像美国一样,要由政府经过多年细心培育,细细构建才能形成市场,比如说有市场的法制化游戏规则没有?如果没有游戏规则的话,到最后结果一定是大欺小、强欺弱,这就是我们房改、医改、教改,用市场化解决的结果,是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只要随意推向市场,推向一个不存在法制游戏规则的市场,到最后结果就是大欺小、强欺弱,造成了改革的失败。
陆新之:你一直主张监管市场。
郎咸平:这个是重要的,因为市场要构建它才会存在,市场一定要有游戏规则,每一个个体在市场里面按照它的规则赚你应该赚的钱,而不能够大欺小、强欺弱,比如说你不能随意杀价竞争。像现在上海家乐福贴出广告,半径五公里之内,谁的价格更便宜过来找我,我赔你损失,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你这就是大欺小、强欺弱。
你这么做的话,你把内资的、小型的零售业全部消灭掉了,到时候你形成垄断,垄断之后老百姓就遭殃了,你没有竞争对手了,一提价老百姓就遭殃了。
陆新之:这个时候政府不能不做事情。
郎咸平:这就需要政府来设定游戏规则。
中国百年股市教训:
为民创富需要责任与良心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就已建立了自己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并未在屡次的股市危机中收获应有的智慧时至今日,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中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在很多股民看来,证券市场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我们对于证券市场的认识还处在童年期,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吗?
实际上,中国人对于股票市场的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非常到位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方面的智慧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积累的。
中国的三次金融危机股票市场最初的起源是由于欧洲在17、18世纪的时候到处连年征战,各国都打得民穷财尽。怎么办?一些国家就开始发行战争债券,发行了以后还不起就开始打白条。打白条还是还不起,就发明了股票市场。股票市场英文怎么讲?Stock,原来的意义叫做白条,白条市场。我们翻译成股票,实际上就是欠债不还打的白条。但股票市场给白条赋予了新概念:这些白条很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那就是白条带来的未来的现金流。
由此产生了第一次股票市场的危机。英国政府为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成立了南海公司,并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他们说,南海公司从其他国家掠夺来的钱就是未来的宝藏,他们拿这句话骗第一批人,第一批傻瓜被骗了,再骗第二批傻瓜。第二批傻瓜又被骗了,价格拉的更高了,再骗第三批傻瓜。骗到最后一批,股市崩盘了,所以后来拟定了泡沫法案。到了1720年的泡沫法案,禁止这些公司–当时叫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达100年之久。甚至禁止银行这个字眼,法国禁止银行这个字眼达到150年之久,因为很多人向银行借钱炒股造成了泡沫。因此1720年泡沫法案基本上禁止了股份有限公司,禁止了银行。
南海泡沫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一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三次股市崩盘,也被作为世界金融证券市场最为深刻的教训载入史册。但每次股市崩盘之后,都会有相应法律法规出台纠正以前的错误。
1840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清帝国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股份制公司以及股票交易就这样踏上了东方的土地。随后的洋务运动,更是推动了股份制证券公司的发展。由于最初没有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多在茶馆中进行。那时每天早上,股票经理会来到一些著名的茶馆,与买家一边聊天、喝茶,一边完成交易。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外商证券交易非常活跃,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随着股份制潮流涌动,上海、北平、天津、广州、武汉先后掀起了设立交易所的热潮。到1921年最高潮时,中国的交易所数目已接近200家,竟然位于全球第一。然而,畸形的发展却让早期的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三次大崩盘,那么,发生这三次大崩盘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872年9月2日中国出现了第一次金融危机。当时上海《申报》有个评论,说买股票的人,不管这个公司是做什么的,只要股票上市就去买,不问他的经营好坏,也不问赚钱没有,就一头热去买。你是否觉得1872年《申报》这句话和我们现在的评论是一样的?我们的悲剧就在这里,我们缺乏英国法国的泡沫法案,也缺乏美国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我们到现在仍然重蹈当时的悲剧。甚至用的术语、我们批评股民的话都和1872年是一样的,这真是很可笑。我们同样引进了西方制度,但是我们缺乏了监管,我们缺乏了有效的可执行的法令保护中小股民。
第二次金融危机是 20世纪初期,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轮胎。轮胎是橡胶做的,所以英国兰格制公司在上海开始利用橡胶这个概念发行、炒作股票。兰格制公司1909年4月4日,股价是780两,一个多月涨到了1160两,一年之后,涨到了1475两。也就是说一年翻两番,除了中国的钱庄之外,汇丰银行也加入到这场炒作里面。到最后,1910年7月,价格太高了,全世界使用橡胶的国家开始压价,中国这种以橡胶概念为主的股票市场,就在1910年7月全面崩溃。
第三次危机发生在民国时期。1918年,北平成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二年,在上海成立了交易所。到了1921年,全中国的交易所达到了140家。交易的东西除了股票之外,还包括布、麻、煤油、火柴、木柴、麻袋、烟、酒、沙土、水泥,什么都交易,市场一片旺盛。到了1921年,钱庄看不下去了,他们通过银行贷了大笔款项出去,什么实业都不做了,都去炒股去了。到了1921年不晓得他们哪一根筋不对了,开始收回贷款,造成第三次的中国金融危机。
可以看到,中国金融危机的问题和欧洲是一样的,而且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利用股份有限公司随意炒作,银行参股,然后火上添油。
乱世智者梁启超1922年,疯狂的交易所热潮终于降下帷幕。随着门庭若市迅速变为门可罗雀,无法维系的交易所纷纷破产,最终存活下来的交易所只剩下6家,信托公司也只剩下两家。崩盘风潮使得倾家荡产的人不计其数,受此牵连,商肆纷纷倒闭,经理职员辞职,自杀者也为数多多,中国进入了证券交易的冰河期。然而,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中国当时已经有睿智的思想家提出了世界级的解决方案,而日后美国、英国的证券市场正是按着这种解决方案的思路完成了股市的重建,那么,如此睿智的中国思想家是谁呢?
是梁启超。他是当时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说:“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我们只仰慕着公司的名字就开始炒股,而不考察公司的实际基本面。同时,他认为当时的中国股市缺乏“信”,即缺乏信托责任。这个批评放到今天来用适不适合?比如大小非的问题,在2008年股市这么低迷的情况下,我们上市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竟然还敢抛出股票,让股价跌的更凶。他们缺乏什么?缺乏对中小股民的信托责任。
梁启超还指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在哪里。宣统二年,就是在中国的股票市场第二次崩溃的时候,1910年,他写了一篇谈股份有限公司的文章。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在强有力的法制国家才能生存,法制化的建设,用严刑让你不敢不有信托责任。他说中国则不知法制为何物,虽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已经有公司法,叫做《公司律》,但他认为律文毫无价值,这个条文粗糙得很,而且即使律文完善也不会实行。到现在还是一样,多睿智啊。
第二,他认为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责任心强的国民才能够成功,也就是说,必须有信托责任,而中国人则不知有对于公众的责任。他认为,英国人所以以商雄踞天下的原因,是因为信托责任强。这个人在100年前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理解之透彻,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能够在乱世直接看到问题的核心。
我们假设在宣统二年,当梁启超把这两件事讲出来之后,当时大清王朝的执政者能够有这种睿智,接受到他的想法,我们也可能拟定一个法案,它的灵魂和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精神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的股票市场跟欧美是一样的,都曾因为股份有限公司跟银行勾结,造成股市崩盘,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一个睿智的伟人告诉我们,你缺乏信托责任,缺乏良心,那就必须有法制化的建设让你不敢不有信托责任,这才是股票市场能够替中小股民创造财富的条件,这就是美国股票市场为什么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市场的原因。美国人到了1934年才悟出这个道理,而我们宣统二年就知道。梁启超的睿智很像指南针、火药跟印刷术,很可惜这一切都是我们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但到最后我们没有发扬光大。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 本文首发于帝都小强
本文首发链接地址: https://www.xudeqiang.com/166.html